家住北京朝阳区花家地的赵菊英女士想给儿子买一套辅导作文的音像教材,跑遍西单音像城也没买到,在同事的建议下,她到附近新华书店买到了。赵女士很高兴:原先以为新华书店只卖书,没想到音像制品也挺全,质量又好,以前怎么就没注意呢?
闻听此事,北京市新华书店音像科的俞树海科长只有苦笑。他告诉记者,音像制品80年代初进入市场时,最初就是从新华书店起步的,直到80年代中期,还是由新华书店和外文书店垄断。现在遍布街头的音像店和大商场里的音像柜台,是直到80年代后期才出现的。伴随音像市场的迅速壮大,很可惜的是,新华书店这一块的脚步没有跟上,到如今,不但严重滞后,而且市场丢失得令人心痛。据记者了解,在十几年前,新华书店的音像销售占了整个市场份额的80%以上,而现在下降至不到10%。横向来比也很说明问题,同属国有书店的外文书店音像制品销售额已占了总额的50%以上,近两年虽有所下降,也保持在40%到50%之间。而新华书店这一比例还不到10%。
曾有人把书店卖音像称为“多种经营”,对此,外文书店的毛佩臣经理不同意:“音像制品也属于‘书’,书店卖音像制品是本行,不是多种经营。”他解释说:书店出售的是一种信息载体。书是纸制的载体,而音像制品是磁制的载体,电子出版物是光电的载体,这些都在书店的经营范围之内。他进一步论证说:音像等出版物的生产发行和图书一样是归国家新闻出版署管的,由此也可看出它们的“裙带关系”。
位于闹市区的新街口新华书店的刘雪心经理也认为: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与书具有同样功能的信息载体不断增多,势必会冲击传统的图书市场。她举例说,以前只有图书这一种载体可以购买,但书看久了容易疲劳;后来出现了磁带,可以边听、边休息,现在有了VCD,不但有声音,还有画面,形象生动。人们可以有多种选择,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大不一样,这就是市场变化。
遗憾的是,因为体制等各种原因,新华书店没有及时调整经营方式,对音像市场的变化关注不够,在音像蓬勃发展的近几年,这一原属自己的领域却日益萎缩,直至悄无声息地退出竞争。如今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大好河山,而且即使意欲奋起直追,也是障碍重重。音像制品的市场已被瓜分,新华书店在竞争中没有显出明显的优势。以新街口新华书店为例,该店今年2月起正式上音像制品,营业面积40平方米左右,占全部店面的1/8弱,预计销售额能达到总额的20%—25%,而实际上只有百分之十几,远未体现出音像制品销售的优势。与此相比,在同一地段的某小型音像店,总面积不过50平方米,而销售额几乎是新华书店的4倍。这正应了刘雪心的一句话,市场还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了。一项最近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上海的百货销售平均利润率只有1%到2%,音像却高达10%。
据行家分析,新华书店要夺回音像这块市场,还是大有希望的。新华书店在北京市有100多个网点,“店大业大”,毛佩臣比较说:“新华书店目前音像制品销售虽然占的比重不大,但它底盘大,销售额的绝对数还是很可观的,比如去年销售额10亿元,10%也有一亿元。而外文书店在全市不过六七个门市部,音像销售就算占到了50%,也不过几千万元,没法比。”另外,新华书店资金雄厚,信誉又好。因此,新华书店的进货方式是独一无二的,要什么磁带、CD,只要开张条子,人家就会发货,回头再结帐。“除了对新华书店,哪家专门的音像店能得到这样的信任?”俞科长很是自豪,确实,这就是优势。另一方面,新华书店的音像制品在读者中的印象不错。据俞科长介绍,他们进货把关很严格,盗版带哪怕价格再低、折扣再多也不要。而且主要经营教学带,已形成一大特色。家住北京六铺炕的一位母亲带着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地安门新华书店选购磁带时说,买与教学配套的带子时,她还是倾向于新华书店。“国营的店,放心。”
当然,要真正重新占领市场,工作量也不小。据业内人士分析,新华书店想在音像上增加投入,加大力度,至少要做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营业面积要增大。目前这种偌大的书店里,只有三五个柜台,一两百个品种的规模,既体现不出新华书店的大家风范,又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音像市场变化。第二是设施的更新,应该有好的音响、放像机、VCD机,以后还要有DVD机。尽快改变某些小门市部至今只有个老式收录机,好磁带也放不出好味儿来的落后状况。第三是销售方式要改变。柜台封闭式的销售不但造成买卖双方的隔膜,而且反反复复地拿拿放放,买卖双方都嫌麻烦。开架、自选是适应市场变化、满足读者要求的唯一选择。最后一点是加强宣传。“静悄悄地进货静悄悄地卖”早已过时。应该有醒目的介绍和推荐。随着新华书店和外文书店合并为新华外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的加紧运作,音像制品的销售也会被重新看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两家国营老店联手经营后,音像制品的“半壁河山”将会重现。